当前所在位置:路衡观点 未成年人斥“重金”玩手游的那些事儿
近日,浙江丽水14岁少年小明(化名)1个多月花3万元打赏游戏主播一事在网上引起热议。
其实近年来,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,不惜花费“重金”购买装备、升级游戏等新闻屡见报端。
安徽马鞍山和县13岁少年小奇(化名)瞒着家里人花12000元钱购买手游装备,11月3日,和县法院受理了小奇奶奶状告腾讯和财付通两家公司的诉讼材料,正式立案。
浙江台州的陈先生一家省吃俭用两三年攒下的2.6万元,被14岁的儿子在“穿越火线”、“全民枪战”、“部落冲突”等手游中挥霍一空。
四川成都13岁的洋洋(化名)迷上一款手机游戏,因绑定银行卡能得到礼物,洋洋就把奶奶的工资卡与游戏进行了绑定,后不断根据游戏提示进行充值升级,3个月花光了奶奶的2万养老钱。
江苏无锡的一名15岁少年,偷偷将自己的QQ号与父母的银行卡进行绑定,一年之内竟花费了10万余元进行游戏充值。
……
这些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非常相似,要么是父母忙于工作平时疏于管教,要么是因父母离异和祖父母在一起生活。家庭教育的缺失、学习状况上的不尽人意以及自控能力差,使得他们逃避现实,渐渐从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。疯狂行为的背后,是一个家庭付出的沉重代价,除了经济上的损失,还有情感上的伤痕。
钱能要回来么?律师:得分情况!
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,未成年人“触网”越来越早,时间越来越多,当前,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网络世界最活跃的群体。但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不健全,而且部分商家诚信意识缺失,导致未成年人花费金钱越来越多,损失惨重。那么,未成年人因此支出的金钱能否追回呢?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》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相关规定,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可以进行与其年龄、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或纯获利益活动,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,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。这个事件中小明(化名)一个多月支付3万元的大笔金额明显超出了其年龄、智力范围,在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情况下,应当认定为无效,而且本案中小明(化名)的钱并没有用于购买装备等实物,而是用来打赏游戏主播,并没有获得相应商品或服务,故小明(化名)理应有权追回之前支付的金钱。
然而在有些情况下,虽然行为被认定无效,但却存在退货退款的实际困难。由于网络购物中买卖双方仅通过电子虚拟平台进行交流,使得商家无法判断对方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,所以这样的情况让商家退钱也是不公平的。而且一般追回款项指的是退货退款,有些商品像装备等已经无法退货,因此退款也是存在难度的。
十几岁的孩子为了网络游戏,动辄花费数万元令人触目惊心,除家庭教育缺失外,游戏运营商也难辞其咎。为了追求营利,运营商从未对游戏玩家进行年龄限制,并用尽各种手段诱导消费,有些手游甚至点几次“确认”可直接扣除话费。作为家长,无论工作再忙,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多多交流,帮助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。